罗定简介—广东罗定:好山、好水、好米
来源: | 作者:千穗公司 | 发布时间: 2013-10-30 | 506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广东罗定:好山、好水、好米(组图)

 

       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,全市总面积2327.5平方公里,辖17个镇、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营农场,2012年总人口123.2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79.9万人。

  罗定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,著名抗 蔡廷锴将 军的故乡。罗定有优越的自然条件,地处北纬22°,年平均日照1790.0小时,年平均气温22.1℃,年平均降雨量1483毫米,无灾害性台风天气影响,最适宜种植水稻;罗定有独特的盆地地形,生产的稻米营养丰富、品质好;罗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,是全省唯一没有灰霾天气的(县)市,境内水源、土壤、空气优质无污染。

    “十 五”期间,罗定市在上级 委、政 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,充分发挥本地有生产优质大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,先后进行了产粮大县建设、优质粮产业化工程、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大规模投资建设,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优质安全的配套措施,从根本上保护了广大粮农的种粮积极性,使该市粮食生产在优质、高产、安全、高效方面始终坚持领先位置,于2005年、2008年、2010年共三次获得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称号。2012年,全市水稻播种面积51.87万亩,稻谷总产量22.6万吨。罗定市在发展粮食生产中,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:

一、统一思想认识,加强组织领导

  俗话说: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。罗定有人口120多万,确保粮食有效供给,关系到罗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。基于这一认识,“十一五”期间,罗定市坚持把粮食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,每年召开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,统一全市干群思想;落实了市、镇、村三级保面积、保总产、保储备的粮食工作责任制,制订了粮食工作考评办法和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,将粮食工作考评指标层层分解到镇到村,把粮食生产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;全市各级成立了粮食工作领导小组,以一把手为责任人,以分管领导挂帅,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,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领导,确保了全市粮食生产平稳发展。2010年以来,罗定市水稻播种面积每年坚持51万亩以上,稻谷总产坚持22万吨以上。

二、推进科技创新,增强生产能力

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。为抓好粮食生产,罗定市十分重视抓好先进适用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,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。首先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。目前,全市21个镇街都设有农业技术服务站,共有技术员职称以上的人员230人,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,农艺师22人,助理农艺师120人。同时,借助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,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等“五有”建设,农技推广能力得到大大提高。其次是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。在发展粮食生产中,罗定市注重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和广东省农科院进行产学研挂钩联系,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、示范和推广。近年来,罗定市每年搞好100多个水稻品比试验,开展16个水稻新品种生产试验,引种、推广天优368、五优308、博优273、合美占、合丰占和美香占等优质稻新品种8个,推广面积达43万亩;引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、水稻精确定量技术、绿色食品原料(水稻)标准化生产技术等适用技术。通过做好科技成果转化,推进粮食生产科技创新,对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。再次是市、镇领导创办高产示范点。市“六领导”(包含市委书记、市长、市委副书记、分管副市长、农业局局长、粮食储备中心主任)创办1000亩以上和镇“四领导”(包含镇委书记、镇长、分管副镇长、农业服务站站长)创办300亩以上水稻高产示范点,每年创办高产示范点面积4万多亩,各镇农业服务站创办一块一亩以上的水稻高产攻关田,早晚两造对前五名实行奖励,有效促进全市水稻大面积平衡增产。第四是做好技术指导服务。罗定市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,根据水稻不同的生产季节,指导农民做好肥水管理工作。同时,根据各个时期病虫的发生特点,科学设计防治方案及时发出农作物病虫情报,指导广大农户开展水稻病虫综合防治工作,杜绝滥用、超量使用农药发生,确保粮食质量安全。

三、加强基础建设,改善生产条件


  “十 五”期间,罗定市多渠道筹措资金,不断完善和加固水利基础设施,增强粮食生产的防灾抗灾夺丰收能力。至2012年底,全市拥有中、小水库101座,库容量1.98亿立方,灌溉渠238宗,有效灌溉面积31.33万亩。同时,先后实施了省人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项目、基本农田整治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等项目建设,累计投入资金4.9亿元,依照“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、渍能降、机能进、物能运、土肥沃、产出高”的现代标准农田要求,进行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,修建硬底化排灌渠593.7公里,建设小水陂18座,建设机耕路网33.5公里,培肥地力5万亩,整治农田12万多亩,改善灌溉面积13.8万亩。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为全市粮食持续实现稳产高产奠定良好基础。

四、落实惠农政策,提高种粮积极性

  罗定市在发展粮食生产中,十分重视抓好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,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,切实把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种粮农户。2012年,罗定市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312.16万元,发放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810万元,发放良种补贴资金975.5万元,惠及农户21万多户,发放农机补贴资金410万元,鼓励农户购置大中拖拉机6台,手扶拖拉机25台,收割机4台,插秧机5台,起垄机14台,微耕机及喷雾机械936台,进一步提高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装备水平。与此同时,认真抓好保护基本农田、粮食最低收购价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等政策措施的落实,充分发挥政策措施对粮食生产的保护和推动作用,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,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。

五、创新经营机制,提升产业水平

  近年来,罗定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,采取“公司+理事会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发展现代农业。在发展粮食生产中,以罗定市稻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、罗定市丰智昌顺科技有限公司为试点,通过发展乡贤理事会,采取“公司+理事会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发展粮食产业,提升粮食产业水平。在该模式中,理事会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充分发挥协调、协商和沟通作用,使公司与农户紧密协作,使公司充分发挥生产经营能力优势,为农户提供种子、生产技术培训、机械化生产、生产资金投入、产品收购加工等全方位、一条龙的服务,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组织化、集约化、机械化、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。目前,稻香园公司通过“公司+理事会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,有效地整合各种农业生产资源,打造了“聚龙米”系列品牌,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、广东省著名商标,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全国健康安全放心食品荣誉证书,多次在国际农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金奖和最畅销农产品奖,实现了“米业”的迅猛发展壮大。
六、打造绿色品牌,确保质量安全。

  “十一五”期间,罗定市立足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,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,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,以优质安全为目标,积极打造绿色优质粮食品牌,确保了粮食产品质量安全。一是创建了省内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水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,在罗镜、太平、分界等10个镇(街)实施建设,总面积20.13万亩。基地原料(水稻)实施绿色食品生产技术,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。二是发展了一批绿色高端品牌大米。亚灿米是我国华南地区首个获得中国、日本、欧盟有机食品认证的大米,是广东省农业名牌产品,早米每公斤售价达49元,晚米每公斤售价54元,在第十一届全国粳稻米产业大会上收获四项大奖中金奖大米、优质食味籼米和优质品牌籼米三项大奖,成为我省所有参展大米中唯一获奖大米。“聚龙”牌澳丝米是绿色食品,是广东省名牌产品,“聚龙”商标是广东省著名商标,产品最低售价每公斤12元,最高价每公斤136元,多次在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会和博览会中获得金奖。“金稻康”牌大米是绿色食品,每公斤售价达18元。目前,罗定市粮食生产有1个大米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论证,有3个大米产品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,有2个大米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,有1个大米产品、1个玉米产品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。这些绿色优质品牌大米,以粒粒如玉的外观,优质安全的内在品质声名远播,赢得省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。在今年广东“镉大米风波”中,罗定市送检大米全部指标显示及格,在珠三角地区出现了“好米难求”脱销现象。在2012年由南方报业集团举办的“2012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”评选活动中,罗定有机米荣获“2012广东十大最具人气土特产”称号,吸引了中 台《乡约》栏目组专程到我市制播《乡约广东罗定》节目,新华社广东分社、《南 报》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,带动了罗定稻米品牌过长江、出国外。201212月,在泰国曼谷第八届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时,云浮市政府副市长冯彤把罗定有机稻米送给泰国总理英拉,英拉赞口不绝。